|
別把子宮內膜厚度與胚胎著床率畫等號!〈劉志鴻醫師〉 |
|
良好的「胚胎」和「子宮內膜」,是著床懷孕成功的兩個最重要因素,這無庸置疑。而子宮內膜的好壞的評估,以測量「子宮內膜厚度」最為簡單。
內膜一定要「夠厚」才適合植入?
大部分醫師會強調,子宮內膜的厚度必須大於0.7公分,才建議植入胚胎。
胚胎植入前幾天,內膜厚度不夠的病人,往往會被取消或延後植入,這也可能使得病人的內心非常焦慮。但這樣看似常態的作法,其實在科學上並沒有很好的證據支持。
去年歐盟發表的指引,甚至直接挑明表示,不必太在意內膜厚度:「薄的內膜比較不容易懷孕,但是實際上只有2-5%的病人會這樣,想要改進這些病人內膜厚度的做法,缺乏合理根據且效果不彰,應該要放棄。除非後續有新的科學證據出現。」
子宮內膜厚度低於0.7公分的病人,大概只有5%上下,但是這群病人不需要太擔心。2018年Griesinger的一個大型研究指出,子宮內膜厚度的重要性很小,對於用來預測病人是否可以懷孕的準確性也低。其實,子宮內膜厚度落在0.3至2.2公分範圍內的病人都不需要太擔心(0.7公分以下的病人,還有近3成的活產率)。
據他估算,以平均活產率30%來說,即使真的有辦法增加0.2公分的內膜厚度(其實有時這也不太容易),充其量也只會增加2.4%的活產率。反而「婦女年齡」、「胚胎數目多少」、「植入的困難度」,是比較相關的參數。
找出子宮異常+調整狀態,也能提升懷孕率
我個人認為,若子宮內膜在超音波下看起來不理想,最有意義的處理,就是安排子宮內視鏡檢查,看子宮內是否有超音波看不到的病變。
倘若子宮內視鏡看到子宮內膜有病變,比如說子宮內有發炎、流產、搔刮等引起沾黏,讓內膜變薄,這類病人在做完子宮內視鏡手術之後,有機會得到改善。懷孕率也會提高。除此之外,能改善內膜的厚度和著床率的方法並不多。
當然,如果是在取卵周期因為藥物或荷爾蒙的變化(譬如過度刺激或是黃體素太早上升),讓子宮內膜明顯變得不理想,那就改在下一個周期自然排卵的時候植入,那時的子宮內膜情況自然會比較好。其實這樣就夠了,並不需要太複雜的調整。
影響活產率的關鍵因素是「年齡」
最近又看到剛發表在美國生殖醫學會期刊的一篇文章(作者Quaas)。
一群醫師鐵了心,決定植入胚胎時,不去理會子宮內膜厚度。結果發現,所得到的活產率跟內膜厚度關係不大,不管是鮮胚或是凍胚。在他們手裡,影響活產率最大的因素是「年齡」,而不是子宮內膜。(前提是要先處理子宮內的異常,如沾黏、子宮中膈或子宮腔內有肌瘤或息肉,才能植入。)
剛才提到醫學上能確實改善子宮內膜厚度的治療並不多。
以前流行過,沒有明顯效果的包括阿司匹靈、威而剛;或現在流行的注射PRP或G-CSF等,雖然尚缺乏良好的科學研究支持,若非得試一次不可,要讓自己安心也無可厚非。
重點是不要浪費太多寶貴的時間,尤其是卵巢功能差,卵已經不多的病人,更應該注意這一點,詳細了解自身的狀況,適時借重生殖醫學的專業介入,讓我們陪伴您迎接好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