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高危險群篩檢 (林佳慧醫師專長)

 

 




產是造成周產期新生兒死亡與不良預後最主要的原因,一直以來早產的發生率占所有生產數的8%∼10%,其中約有2%會在34週之前出生,過去,除非真正有過早產的病史,否則難以知道自己「會不會早產」?然而,為了避免早產發生,是否又會在「防禦性醫療」下,讓孕婦接受不必要的醫療行為呢?

臨床上為了預防早產發生,不免有「看到黑影就開槍」的狀
況,如孕婦在中後期有宮縮現象,但屬於單純不規則的子宮收縮,未必會早產,不過,為了預防萬一,「防禦性醫療」的思維多會讓產科醫師選擇開立安胎藥物讓孕婦服用,如果
之後仍發生早產,「起碼醫師有做到該做的」。

過往總是在問題發生後,再找方法解決,
並沒有發揮「預防重於治療」的精神,但如今卻能透過檢測,評估問題發生的風險高低,並針對個人狀況給予適切的做法。以早產為例,他說,「適當了解自己的早產風險,可以調整作息及多注意,必要時,以醫療介入幫助,讓胎兒更成熟再出生,降低一些早產兒的後遺症」。反之,若所有檢測都無異狀,「則可避免使用太多不必要的安胎藥物,因為大部分的安胎藥物多有造成孕婦不適的副作用,同時,亦減少不必要的住院醫療費用與家人照顧的人力」。

 

 

禾馨婦產科對於早產風險評估的準則,是根據2012年5月最新發表在美國婦產科醫學會雜誌的早產風險評估指導原則來進行 (Americ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AJOG), SMFM Clinical Guideline: progesterone and preterm birth prevention: translating clinical trials data into clinical practice),指導原則中提到,對過去沒有早產病史的單胞胎妊娠,如果有嚴謹的準則,進行全面性子宮頸長度篩檢來預防早產是有必要的。透過病史詢問、子宮頸長度量測、搭配最新的Fetal fibronectin (fFN) 早產檢驗試劑,可篩檢出早產的高風險族群,接受密集的追蹤與治療(17-OHP長效型黃體素),可有效減少您早產的機率。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