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解乳房影像判讀書面報告
          乳癌的發生率是臺灣女性癌症的第一位,現在的女性已經更願意定期接受乳房檢查。 看懂乳房影像檢查報告,才能對自我乳房狀況有正確認知,避免過度恐慌。

    美國放射科醫學會(ACR)公佈一套乳房影像報告系统(BI-RADS),將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MRI)的檢查結果標準化,建立起醫師間及醫師與受檢者間的共識,也因此能將資料進行统計分析。

    攝影檢查判讀結果分七類:

(0)需附加其他影像檢查再評估(Category 0:Need Additional Imaging Evaluation.)

(1)無異常發現(Category 1:Negative.)

(2)良性發現(Category 2:Benign Finding.)

(3)可能是良性發現-需密集追蹤檢查(Category 3:Probably Benign Finding- Follow-Up Suggested.)

(4)可疑異常-需考慮組織生檢(Category 4:Suspicious Abnormality-Biopsy Should Be Considered.)

(5)高度疑似為惡性腫瘤(Category 5:Highly Suggestive  of Malignancy )

(6)已證實為惡性(Category 6:Proved Malignancy)

 
    分類的依據是什麼呢? 以乳房X光攝影異常報告來說,常見問題有微小鈣化點、腫塊、局部不對稱、及結構扭曲等。因微小鈣化點的成因可能為良性病變如纖維囊腫等,同時也可能是零期乳癌或浸潤性乳癌;而乳房超音波對鈣化點的判讀可信度較低,所以必須針對病灶做局部放大的乳房X光攝影,有助於決定手術病理化驗的必要性。至於腫塊、局部不對稱、及結構扭曲等,則建議乳房超音波檢查。乳房超音被根據病灶的邊緣、內部回音、方向性、血管分佈等因素,分辨為良性腫瘤、纖維囊腫、手術後變化等,甚至是惡性腫瘤。因為東方人乳腺組織較緻密,可能降低乳房X光攝影準確度,乳房超音波其實是很重要的。 乳房磁振造影(MRI)根據腫瘤外觀、顯影劑訊號的動態變化等判斷病灶的良惡性,可協助困難診斷的病變、或小針美容後的乳房等。

 

    所以大家收到報告時首要關心的就是分類結論。簡單的說當檢查報告為第123類時,民眾可先放心,但仍要記得定期追蹤。如果是045的結果,其中4A (~10%)4B (~50%)4C (~95%)5 (~100%)的惡性可能,一定要儘快接受進一步檢查。不過因為第3類可能還有35%的惡性機率,現在也鼓勵受檢者到乳房門診就診。

 

    影像終究是影像,就像不能以貌取人,單靠影像通常不能做為最終診斷的依據。當影像檢查結果判定為可疑異常時,就應該接受腫瘤切片或腫瘤切除手術,進行組織的病理化驗。目前有先進的影像導引技術,可在局部麻醉下,以較小傷口的微創手術方式,精準取得腫瘤標本。病理化驗結果才能做為進一步治療或追蹤檢查依據。


        
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核磁共振各有其優、缺點,單一項的乳房檢查有時無法確定病灶嚴重性。結合兩種乳房影像技術,可以提昇檢查準確性,也能避免不必要的手術。

         乳癌的發生率是臺灣女性癌症的第一位,現在的女性應更積極定期接受乳房檢查。

 


回上頁